我们常常吐槽国产影视剧的“五毛特效”,以及“抠图不自赏”之类的毛病,我们也常对西方影视剧的大手笔大制作赞赏不已。同样都花了不少钱,为啥大家拿出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产品?

  要知道,影视工业,那也是工业,饱含着真正的技术水平和创造力,并不是单单会烧钱就能赶得上的,烧钱,也得烧在刀刃上,你且看近几年中国的古装电视剧,无论是历史片、武侠片还是仙侠片,国产影视剧的道具制作和场景布设都让人无语,塑料片一样的盔甲,淘宝货一样的鲜艳服饰,毫无历史厚重感的古代城市,战斗和格杀更是如同儿戏一般,打斗动作和人体的运动轨迹,简直可以让牛顿的棺材板按不住。

  与之相比,美剧《冰与火之歌:权利的游戏》就是一个极好的榜样,从道具到布景,从城镇布景到战场冲突,都极为写实。无论是著名的“黑水河之战”,还是绝境长城下的攻防战,艰难屯雪诺和异鬼大军的大战,直到最终惊心动魄、气贯长虹的“私生子之战”,都体现了美剧极高的制作水平!


冰与火之歌


  一、黑水河大战


  黑水河大战是小恶魔的成名之战,他对决的是拜拉席恩家最强硬的铁血统帅斯坦尼斯,小恶魔以弱胜强,出其不意,用野火和奇兵突袭反败为胜,其传奇程度堪比“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黑水河大战中最令人震撼的野火船爆炸的场景,最让人印象深刻,为了呈现出异常猛烈野火爆炸效果,特效部门精益求精,不放过最小的细节。首先,要参考真实世界中的爆炸,做出各种物理参数尽量逼真的火焰模型,具体到细节,火焰及气体翻滚的态势是基础,它定义了爆炸的规模与扩展的速度。



  然后在爆炸火焰的基础上添加更多的细节,这就丰富多了,写实多了,看看这特效,不止五毛吧?然而“野火”不是一般的烈火,这是冰与火之歌中的传奇黑科技,所以必须有点传奇色彩。



  所以剧组做出了火焰颜色的变化,野火爆炸,产生的是蓝白色的非常火焰,既有奇幻的感觉,又对应日常体验中更高的温度。



  爆炸所产生的火焰本体之外,还会有烟尘等附加效果,在后期合成时,得一一添加上去,才能还原足够真实的效果,如果说爆炸的远景画面,让人感知爆炸的规模。那些具体的冲击效果,才是体现爆炸威力的画面。比如周邻战船被炸得粉碎的镜头,首先就是用数字模型描绘解体效果。



  在拍摄斯坦尼斯舰队上人的反应时,就得尽量实拍了。现场用高强度闪光灯,模拟爆炸对场景光照的影响,爆炸冲击波对人体的影响,则是用强力鼓风机来模拟。扮演斯坦尼斯得力助手达沃斯的老演员,决定亲身上阵,完成受爆炸冲击的特技动作。简而言之,就是最早从香港电影人那偷师来、后来被好莱坞电影人发扬光大的“吊钢丝”。



  同理,还是用强力闪光灯模拟爆炸光亮,现场实拍效果如下:



 人体与船体同时受爆炸冲击的画面,相对而言拍起来更复杂些。比如那个士兵被从船上炸飞落水、同时战船本身也解体的镜头,首先得用“视觉预览”、模拟出画面效果,包括镜头机位和布光效果等。

  然后,船体分解的效果,是全部用电脑特效完成。士兵被炸飞的效果,则首先是在摄影棚内、由特技替身在绿幕前完成实拍,然后与船体分解的数字效果一起合成最终画面。别看野火爆炸是电脑特效,这一集其余部分,则大量运用真人特技与现场物理特效。比如这个镜头,就是实拍,后期再将绿幕替换成特效生成的海面环境。



  黑水湾海战的格局很大,大部分环境元素,都得依赖电脑特效生成。特效组会事先做出视觉预览,描绘出画面内的空间关系及镜头运动,最后合成的画面,很可能包含片场拍摄的实景和人物。

  剧组在表现冷兵器战斗的残酷、血腥效果时,也毫不含糊。如“猎狗”这样杀人高手,一出手就是血光四溅,一刀两断,杀伤效果令胆小人士都不忍目睹。还有这位被城墙上抛下岩石砸中的不幸士兵,自然也是个假体,其头部是用硅胶做的,内注假血;绿幕拍摄再用后期电脑特效修饰一下,“爆头”的效果就可以假乱真了。



  整个“黑水湾”一战的拍摄,用了200多名临演和替身,画面上表现出的千军万马,其实是以他们为基础、由电脑特效复制而成。比如结尾兰尼斯特援军总算来临时的镜头,现场其实只有13匹战马和临演实拍,最终潮水般的骑兵军团,都是电脑特效的功劳。


  二、长城决战


  长城决战也是一幕宏大的战争场面,守夜人军团,面临来自绝境长城内外的两面夹击。野人首领事先说过,要在长城之外,燃起一场当世最大的森林大火为号,开始进攻。长城之外的景象,全部是电脑特效。

  那一场森林大火,其基本元素,来自片场实际隐燃、拍摄的火堆,然后用特效程序大量复制、分布到成片的森林中,再辅以烟尘、风雪等环境效果,按照原著描述,绝境长城高达700英尺(约213米)。如此高的墙,自然不可能在片场完整再现。现场拍摄时,是以大型绿幕代表长城,后期再用特效生成实体画面:,30英尺高、400英尺长的超大规模绿幕,在电视特效史上恐怕也是一项纪录。



 野人队伍中的猛犸象,自然也得用电脑特效来完成。和行业通用流程一样,猛犸象的数字模型,也是按骨骼-肌肉-皮肤-毛发的顺序、由内而外来构成令人信服的样子:


  现场拍摄时,为了模拟猛犸象的位置与运动轨迹,剧组用绿色管条,做了个简易的模型;由四位套了绿色紧身衣的剧组成员举着走动:



  在后期特效流程中,镜头内的简易模型和绿衣人员,都会被抹去、再换上数字版猛犸象:



  除了猛犸象本身,数字特效还负责调整色调、添加需要的环境元素,如风雪等细节:



  野人大军的另一类特色成员,是巨人族。原著中身高近4米的巨人,在现实中自然找不到。但剧组还是雇佣了全英国最高的两位特技替身,他们的身高都在2.1米以上。



  之所以一定要找特高个演员来演巨人,而非用普通身高替身、或者干脆用电脑特效,是因为身高对肢体动作有影响。高个子完成一个动作需要幅度很大,那种视觉上“似慢实快”的效果,一般身高的人还学不来。



  为了表现巨人动作的特有频率,每当拍摄他们时,摄影机帧率都调为30帧每秒,回放素材,则用24帧每秒,这样进一步让最终画面中的巨人动作,变得慢而重。

  这一集中巨人骑在猛犸象上的镜头,是物理与电脑特效结合的产物。片场特意安放了一个机动模型,扮演巨人的替身演员坐在上面,在马达带动下,模拟猛犸象行走时身体起伏的动作:




  后期电脑特效,则会将上述实拍画面,与电脑创造的数字版猛犸象动画结合,完成效果:



  针对野人部队强大的攻势,守夜人军团的防卫措施,简单而有效。其中有威力颇大的火油桶,从长城上扔下,被火箭引燃就会发生一场爆炸,杀伤力巨大。令人惊讶的是,如此威力的画面,居然是现场实拍。只能说,特技替身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叹。



  爆炸除了火光,还会产生烟尘等其他微粒效果,这些也都是在现场实拍的素材,扮演身上着火的野人士兵的替身们,直到导演喊停,才会有剧组成员上来灭火:



  长城之上的防御工事,则是1:1实景打造:然后通过电脑特效,将长城之巅的布景,延伸到远方。


  三、私生子之战

  “私生子之战”是冰与火之歌全系列中最烧钱的场面,这一集据说可能投入1500万美元甚至更多。

  钱都烧在哪呢?我们来看实拍现场。



  近80匹真马拍摄冲锋,在如今的条件下,比电脑特效制造群马效果,要昂贵得多。但实拍的画面,有特效还无法企及的真实感。同理,特技替身的地位,在这一集中也很重要。比如,完成以下镜头:



  那种完美依从人们熟悉的物理规律的运动轨迹,是普通的电脑特效无法比拟的:



  真马、真人之外,道具更是一丝不苟,精细到以假乱真。前面提到的尸堆,都是硅胶假尸,隔远了看完全看不出真假。



  当然,剧情描绘的环境,对于道具“藏拙”也很有帮助,一头浑身涂满泥巴的假马,对毛发和皮肤材质方面的拟真要求,可以稍微降低。

  和任何影视作品一样,画面的真实感,一方面来自表现内容,另一方面,也与镜头表现方式有关。甚至可以说,后者才是塑造观感的主力。这一集的混战场景中,突出的特点之一,是让镜头贴近主角(囧雪),让观众仿佛是跟随他一起战斗,为之激昂也为之紧张。

  这种画面效果,多是用手持摄影的方式实现的:



  在骑马冲锋的镜头中,为了让镜头跟上演员的行动,剧组动用了吊臂车,保证观众的眼光,时刻锁定囧雪矫健的身姿。




  有时候,简单的取景技巧,可以制造出震撼力强大的假象,比如这个两军战马对冲的画面:



  熟悉影视制作的都心里有底:在现有条件下,基本不允许拍摄时主观令动物受伤。所以,这样的镜头,肯定不会真的是让战马们撞到一起。实际上,拍摄现场是这样的:



  特技替身们开始的确是骑马冲向对方,但当快要靠近时,都要拉起战马转向,避免真的撞伤彼此。拍摄时摄影机的角度,垂直于对冲方向,从而掩盖了“对冲错位”的事实,让双方“看起来”是撞到一处。同理,像囧雪独立面对骑兵冲锋的勇敢镜头:

  的确是实拍,但现场并不像最终画面表现得那般“紧急”:剧组这里利用远摄镜头,压缩了背景与前景画面之间的景深,造成骑兵阵列与囧雪很贴近的假象;其实,没准他们此时还相隔百米之外。

  至于像这样镜头中、利用景框局限掩盖打击效果:



  或是巧妙利用借位和后期剪辑、渲染实拍时的动作效果:



  都是简单而实用的镜头技巧,无需借助电脑特效。但是,有些场景,电脑特效还是大显神威。比如用来扩大军队规模。

  据说,这一集动用了超过250人的临演队伍,他们得换上野人或是波顿一方士兵的装束,让后期特效有可以倍增士兵数量的素材。我们最终看到的阵列冲锋的壮观画面,其实是多个画面合成的,只是由于透视关系,远景的人物极为看不清,方便了电脑特效就此造假。



  战场上,还有很多元素需要后期特效合成。最简单如箭。

  处于现场安全考虑,上图这种箭雨,百分百是特效生成的。对于一些不好控制的拍摄对象,比如伤损的战马,偶尔用以下数字替身。在一掠而过的快速画面中,也不容易让人看出毛病。

  这一集的混战场面,让好人多看得热血沸腾;其实,很多看似惊险或危险的镜头,是特效合成的结果,现场并不像画面表现的那般千钧一发。不少画面内元素,都在可控环境下拍摄。像战马倒地的镜头,就可通过后期特效,方便地“塞入”混战全景画面中去,像这个巨人“温温”掀翻一匹战马的镜头,就是在绿幕前拍摄,通过后期合成数字战马、以及实拍外景来实现的。



  而镜头跟随囧雪冲进混战战场时,演员周遭的人或马,基本上都是特效生成的数字影像,那些在战场上乱跑的无主战马,在拍摄现场肯定是无法控制的危险元素;利用电脑特效,可以很方便地控制它们出现的时机、和运动的轨迹,并根据实拍时演员的动作加以调整:




  至于像下图中那般高难度的战马动作,还是只有在电脑中完成,才会比较安全。简而言之,观众在最终画面上看到的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现场实拍时可能很“寒酸”:



  充斥画面的,绝大部分是电脑特效生成的数字战马与骑士。后期布光、与表现氛围所需要的色调、雾气等等,都在帮助特效“藏拙”;但不可否认的是,制作这样数量的数字替身,也很考究特效工业实力。事实上,像上图画面中的数字战马,也是严格按照从骨骼-肌肉-皮肤-毛发的顺序生成和渲染的。就连囧雪坠马的画面,也是“假”的:



  这其实是一个运用得比较巧妙的“换脸”特效:现场的确实拍了骑士坠马的镜头,不过那是特技替身,囧雪的头部,是后期特效合成上去的。

  像这一集结尾这般令人心旷神怡的“上帝视野”,无论是呈圆阵的波顿军队,还是以三角形破阵阵型冲锋的“小指头”骑兵,基本上全部是电脑特效生成的,实拍的话,基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私生子之战”的拍摄过程再次证明:实拍与特效结合,才能拍出既真实又震撼的战争场面。

  当年,有一位中国本土制片人和我吐槽,说中国电影工业和美国的差距,可能比中国军事科技上的差距还大,人家好莱坞等影视产业,有着一整条成熟的影视工业流水线,有着完善的体系,也有着最敬业的精神,人家舍得去努力拍好任何一个细节。

  国产影视,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