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各国大力重视的创意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之一。

  完成一部动画需要复杂的技能背景,从素描速写平面设计到动画运动规律、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再到编剧、视听语言、后期等等,是全面多方位的小能手。


  动画专业主要围绕电影、电视动画的创作,丰富基础理论及技术,以培养能在影视、动画等媒体的相关制作岗位上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编导及三维电脑动画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也从事创作理论方面的研究。动画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动画学,电影学。主要课程:影视剧作、影视声音、动画技法、影视动画创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动画设计,动画导演等。其他还围绕素描、速写、人物设计、场景设计,卡漫设计与创作,动画色彩、动画配音、动画短片拍摄等展开动画实践。

  在观众看来,能把一幅幅画作原稿变成可以播放的动画作品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一部完整的作品前期需要编剧、导演等设计脚本和动画分镜;然后根据脚本的要求创作原画;除了“原画”以外,还要加大量的“中间画”(动画中一个动作是由很多画组成的,这些画中的第一张和最后一张被称为“原画”,其余中间的部分称为“中间画”);后期将制作好的动画扫描、上色、合成、添加电脑特效等。一般5分钟左右的片子,总作画量大概在800张左右。这要很强的手绘功底,而且需要付出大量密集艰辛的劳动。


  动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较多就业于二维动画设计师、动画原画设计师、动画模型设计师、动画衍生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师,也可在影视动画制作及电视传媒行业、广告传播等商业制作公司,游戏、网络动画等互联网互动娱乐领域,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等无线娱乐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数据统计,全国普通高校动画专业年毕业生规模在1.4-1.6万人之间,连续三年全国就业率区间处于85%-90%之间。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动画专业也位列其中,动画专业仿佛被高亮了“大黄灯”。


  事实上,与庞大的需求市场相比,国内动漫从业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保守估计,我国动画片存在20万分钟的缺口,这意味着要有2.5万名卡通原创人才,而辅助性人才的缺口更是高达8-10万人,仅在上海动画人才的缺口就达到3000-8000人。尽管上海地区的动漫培训机构已有200多个,但存在着良莠不齐、培训目的不明的问题。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有200多家高校设立动漫专业。而这些院系,大多在动漫技术方面着力较多,培养方向多为单一技术型人才。

  一位游戏制作公司美工部经理坦言,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技术与设计人才。由于动漫的高校教育刚刚起步,培养出来的大多是画工型人才,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只会画故事,不会说故事。而目前企业最需要的是兼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动漫人才,比如说游戏设计师,除了程序知识、开发知识外,表达与绘画能力尤为重要。


  而据报道,目前在北京已形成了6个动漫游戏产业集聚区,其调查报告指出,北京的动漫行业缺少三类人才。一是缺少高端原创人才,大部分动漫企业管理者认为在企业内部只有22%的创意人员才算得上是创新型人才,而多数人才(78%)属于复制型或模仿型。这种人才结构导致原创产品很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二是缺少管理人才,与传统企业相比,动漫游戏企业其组织形式既有分散的个别劳动,又有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和集中的社会劳动,创意人才具有较强的工作独立性,创意工作过程难以监督。这些工作特点给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带来挑战。三是缺少经营人才,实践证明,创意人才往往在市场经营才能上有所欠缺。市场对将创意“产业化”及“市场化”的经营人才非常欢迎。

  在多数人看来,动漫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画和漫画总称。但是,广义的动漫应该是动画技术跨行业、跨平台、跨媒体的应用。只要放开思路,动画技术的特长可以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比如像世博会这样的展会,运用动画技术可以实现虚拟现实的影像展示;在影视方面,可以用动画技术制造特技效果;在医疗方面,可以用动画技术虚拟病灶,可用于宣传医疗卫生知识等。在文化领域交叉融合的大趋势下,行业界限不断被打破,文化产业市场也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