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视中,人工制造出来的假象和幻觉,被称为电影特效制作(也被称为特技效果)。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电影特效制作的几部代表作品吧!
有关电影的特效制作,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论电影特效有多么高大上,无外乎就是视觉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所以就个人而言,畅谈一下电影特效制作的代表作品也是势在必行的,为此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为了触及人类脑海中的梦境世界,米开朗基罗动用了刻刀,梵高拿起了画笔,莎士比亚拿起了手中的鹅毛笔,那些只存在于梦境中的画面,借由这些文艺青年的手,展现给芸芸众生。而电影特效则是由无数的极客、理工生以及程序猿们一直在幕后,以科学的名义,研发各种技术,有了电脑这一神器还不够,还配套PS、3DMAX、MAYA等一系列软件,才实现了人类心中的世界。一部大片可能只需要拍一个月,但后期特效制作需要耗费数年的时间,足见电影特效在影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音新生活”小编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充满神秘感的电影特效:
早期电影特效(传统特效):
1895年,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特技效果出现在《玛丽皇后的处决》中。剧中女主角的斩首镜头是用一种"替换拍摄法"完成的。他主要依赖的特效技术在今天看来都是基本的摄影技巧,例如停机、叠印、两次曝光。例如,某个镜头正在拍摄中,他令摄影机停下来,让演员走开,放上道具,再开机,将停机前后的胶片连起来洗印,就造成了人被斩首的特殊效果。这种技术现在自然不出奇,但当时可谓鬼斧神工。
1964年的《欢乐满人间》是这样处理真人和动画融合的:演员在照亮的银幕之前进行表演并摄制,用活动遮片将演员的图像从背景提取出来,然后制作动画部分的背景,为演员的轮廓留下需要的空白,最后将演员填上去。这个技术路线实际上是后世“绿幕抠像”技术的鼻祖。
CG特效(电脑合成):
说到CG特效不得不提乔治卢卡斯及其创立的工业光魔,他让特效成为神迹,让电影离梦境的距离从未如此接近,CG特效几乎可以实现所有人类能想像出来的效果。
1977年的《星球大战》是电影史上的奇迹。因为太空大战等高难度镜头的需要,剧场运用了名为Dykstraflex的运动控制摄影机系统,让摄影机精确重复同样的运动轨迹,方便地合成镜头。飞船的引爆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模型实在太小,如果直接爆炸,来得太快,胶片上很难记录下整个过程,所以烟火师想办法一个个单独处理再后期合成。
1979年的《异形》每个大的异形怪物都是人穿着泡沫乳胶的外壳在装扮,不过每一部续集的异形设计并非完全照搬,也有少许变化,到第四集已经是液压系统控制下的机械装置了。《异形》中最惊心的一幕或许是小异形从演员身上破体而出,其实这个镜头说穿了毫不神奇,小异形是由人来控制移动的模型,演员胸腹上有一层假壳,小异形就从里面钻出,说来容易,但要做到惟妙惟肖就得靠特效人员多年功力的积累了。
1994年的《侏罗纪公园》第一次出现了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这部电影被誉为新时期特效电影的起点。
现代电影特效:
《星球大战》大获成功后,卢卡斯在光魔内部成立了一个电脑部门,专门研究电脑技术对特效的帮助。1986年史蒂夫·乔布斯收购了这个电脑部门,该部门后来发展成了如今动画制作的大腕——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改变了动画电影的格局。
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是第一部电脑生成的剧情长片,完美融合喜剧与动作,为皮克斯带来巨大成功,并向全世界展现出数字技术的无限潜力。
2002年《双塔奇谋》较之前集,特效比重更大,Weta电影特效公司投入了更大的人力,最终有799个特效镜头被制作出来。战斗场景的电脑动画工作仍是重中之重,不过让咕噜在银幕上令人信服地出现显然更加有趣,导演杰克逊本打算完全用数字生成这个角色,但Andy Serkis试镜时展现出来的实力打动了他,最后Serkis穿上了动作捕捉制服,“扮演”了这个怪物。
2010年《阿凡达》是一部大量使用电脑生成动画的影片,而且这些动画都必须要有照片般的真实感。卡梅隆曾毫不夸张的表示,《阿凡达》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次电影制作,2个半小时的电影有1600个镜头,而且《阿凡达》和“金刚”(King Kong)、“咕噜”(Gollum)不同的是,它要制作不是一个、而是上百个有照片般真实感的CG角色。
这就是有关于那些年的电影特效的代表作品,无论是多么精彩绝伦的电影特效画面,都是从无数次的剪辑和拍摄中不断地进行着非如同一般的创作,一切的一切都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啊,在此,小编就简述到这了。